相信爱,相信真诚,相信轮回的豁达——读《相约星期二》

我很想简单地表达对这本书的感受,虽然十四个星期二的主题是那么不一样,关于世界,自怜,遗憾,死亡,家庭,感情,金钱,婚姻,原谅,或者对衰老的恐惧,爱的永恒,我们的文化和完美的一天,不可能把他们归纳在一起,这本来就是格言一般的书籍。

在大学的时候知道这本书,一个叫安的隔壁宿舍女孩说这是很不错的一本书,但我竟然不记得我是否看过,余秋雨的序是很有印象的,而且我肯定在某个日记里用过他说只有中学生和街头老太婆感叹人生来自嘲。或者,我就仅此看过序?

如今在看,似乎有更多的感悟,也许是说更能理解老教授莫里所说的种种,也更理解作者未见莫里时的种种,这个社会与书中穿插的丑恶社会的小点缀也越来越相似了。很多“格言”都深有感触,却笨拙得不会形容。

我很想简单地表达对这本书的感受,虽然十四个星期二的主题是那么不一样,关于世界,自怜,遗憾,死亡,家庭,感情,金钱,婚姻,原谅,或者对衰老的恐惧,爱的永恒,我们的文化和完美的一天,不可能把他们归纳在一起,这本来就是格言一般的书籍。但是莫里,他是独特的,能够像他这样直面死亡,世上不会有几个。莫里是一个讨人喜欢的人,即使在作者认为“私欲膨胀的美国”,莫里自始自终相信爱,爱别人,也让接受别人的爱,相信爱能超越一切,家庭的爱,朋友的爱,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书上说,“集中精力对一个人”,是莫里的研究内容之一,在我的感知而言,我却不愿意理解成莫里是因为研究这个内容,才努力对人那么真诚,我愿意反过来理解,莫里全心全意的真诚面对别人,觉得那是一个让世界更美好的方式,才去研究推广这么一个方式。

莫里是一个极有独立思考,独立人格的人。在这个所有人喜欢“越多越好”,对物质私欲无限需求的社会“大文化”下,他不单对自己,也要求学生,要建立一个自己的“小文化”,要清楚自己真正的需求,要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一生也身体力行,所以他活得快乐,活得有意义,也活得有价值。

莫里是一个难得豁达的人,能够看着自己的肌肉一点点萎缩,看着自己一点点死亡,还能够接受,难过也就难过一下就好了,流完泪就接受,我想,多少人都能够理解别人的痛苦与死亡,但轮到自己,除了绝望或者破罐子破摔,像他这样,要把自己的死亡替换作为最后一课传达下去,该是多么平静的心胸?

还有一点,莫里所说的,能够被需要,就证明自己是活着,那么,那么多人,你,我,似乎都不被需要的,我们活着的意义呢?这是不是我们惶恐不可终日的原因之一?


版权声明:
本文是本网FAVOLOVE原创作品,版权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
如需转载或摘编,请发信到support@favolove.com申请。
经授权后在使用本文时必须注明“来源:FAVOLOVE.COM”字样,并添加原文链接:
http://www.favolove.com/tuesdays-with-morrie-reading-notes-246/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