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杂感随想

桂子花开

翻找邮箱,无意中看到这篇多年以前的小文。桂子花香,至今,或者永远,在我,都有不一样的情怀。那些年少的,幸福的时光啊……

这几天,走过小区花园旁时,总有阵阵淡淡的花香飘过来,淡雅的清香,我喜欢的,所以即使是匆匆赶去上班的路上,我也会在此放慢脚步。这是桂子的花香,原来那几株小小的四季桂不知道什么时候已开满了清香。

对于桂子最早的回忆,是在读高中的时候。我们高中部的新教学楼花圃里种了几株小小的桂子,我的教室在三楼,有时坐在窗边,就能隐隐闻到桂子飘上来的清香,很喜欢。当年有些惊讶那么小的桂花,竟然能够香飘那么远。高中的生活很单调枯燥,因此,就这淡淡的小花香似乎也给了我莫大的满足,也给了我和好友很多幸福的话题。

而真正与桂子结缘则是在那个名唤“桂子山”的校园。还清晰得记得那年暑假为高考失利而痛苦万分,也记得无奈得开封“桂子山”来的录取通知书,那么清晰地记得其中有一句话“桂子的馨香迎接你的到来”,仅仅这一句话安慰着当时痛苦而唯心的我“也许我就是与桂花有缘吧,八月桂花香呢”。

到了桂子山,我才知道什么叫“桂树”,也才知道桂子的品种是如此得多:金桂,银桂,丹桂……也才知道桂子花开起来也可以那么灿烂,虽然花儿那么小,我是如此地兴奋,兴奋得顾不得公德,采下一包一包的桂花往信封里塞,我是多么希望我的亲朋好友分享我的喜悦。印象最深的是“桂花道”,这是从东区宿舍去西区教学楼或者图书馆必经的一条不长的路,两旁修剪着还算整齐的桂树,是我四年里走过最多的一条道。“桂花道”上的桂花是每年9月开始开花,初始是淡淡的清香,随后慢慢加浓,最后每次都浓郁到我不能接受,我也才惊讶淡雅的桂子也可以浓香得如此放肆。而这满树满树的桂子花也总是在某个清晨被一个大卡车拉走,去继续他们的使命。因此,这浓郁的香味每次都戛然而止,而每次,我也都久久才能回过神来。

还记得东门外那一碗一碗浓香的桂花糊。想起那些没有电脑的岁月,晚上总是往东门外跑,很多时候什么目的都没有,最后只为了吃一份锅贴,桂花糊,或者是称半斤瓜子豌豆。桂花糊是我进入桂子山才知道,而离开桂子山则再没见过的东西,现在想到冬日里捧着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桂花糊,依然觉得很诱人。

离开桂子山已是经年,平日的生活压力不曾让自己有更多的回忆。只是今晨忽然闻到久违的馨香,钩起种种关于桂子的幸福回忆。

惊艳的味道

在大过年的时候,忽然想写篇有关食物的小文,友看了草稿,说“你是肉食动物”。确实满篇的肉食,只想说,蔬菜是不是需要大师才能做得到惊艳?

在人人都自认是吃货的年头,我忽然想,应该整理一下那些惊艳的味道。

从我真正记忆开始,家里的生活条件开始好起来,溺爱我的父母,在吃上是绝对不会亏待我的,所谓山珍海味,应该吃过不少,只是,可能当时年纪小,又或者是天天浸染在美食里,记忆里美食是大把,惊艳的记忆倒少得可怜,迄今最记得的是,某天,妈妈从市场里买会小半斤大只的河虾,要知道平时家里卖的都是小河虾,大只的是很稀罕的,都不记得妈妈用哪种方法烹饪的,唯独至今记得那种惊艳的鲜甜,记得妈妈温和地看着吃得津津有味的我说,“早知道全部买回来的”。

上大学读书,相对还是比较省吃俭用的,虽然同学记忆里,我总是买最贵的菜。喜欢大学里的羊肉、藕汤、豆皮、红菜苔、鱼香肉丝,这几样家常小菜,在别的地方,却从来没有吃过大学那个城市的味道,想来,还是有些流口水,但是也未曾到达惊艳的地步。

初到一个城市工作的时候,跟一个同事好友天天在外面海吃胡喝,粤菜湘菜、炒菜火锅、中餐西餐,把收入都浪费在舌尖上,可能又是进入天天浸泡于美食中,也都只留下吃遍所有菜式,然后把吃辣训练出来了,把吃面食也训练出来了,接受了天南地北的口味,记忆里却没有了惊艳的味道。

后来又转到另一个城市工作,生活趋于平静,这十几年,却有了惊艳的味道了,现在一一收拾收拾。

波尔多ALAIN家的风干肉和羊肉面。当年偶然去法国ALAIN家里做客,热情好客的ALAIN一上来就是葡萄酒和风干肉招待,葡萄酒我是不懂欣赏的,但那个小小的风干肉,我是吃了一块又一块,真的有些欲罢不能。若干年后看小说,我才猜想这应该就是普罗旺斯农家著名的风干肉。想想,我一个从来不接受任何“生”的味道的人,却对这一小块一小块“生肉”欲罢不能,该是如何得惊艳。接着ALAIN一家用很传统的一道道菜式招待我们,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一道主食羊肉面,不知道是什么面,也不知道是怎么一种做法,我这个不爱面食的人,一直念念不忘,最后一路想找寻,却不知道这道面食为何名字,再也没有口福吃到第二顿。

戛纳的贻贝。其实我想说,我都不知道那叫贻贝,只是认为这是比我们的青口小一点点的贝壳类。阴差阳错点的这个菜,结果确实十足的惊艳,当时吃的应该是用红酒烹饪的,味道鲜美带一点点刺激,久久不能忘怀。后来在巴黎一家餐厅看了这道食物的几种传统做法的视频,可是当时不知道出于什么愚蠢的理由,竟然不曾再来一份。

巴黎的大螃蟹。这个大螃蟹就真是食材好,我们只是在超市里看价格便宜,买了自己用清水煮了,没有任何的调料,鲜美异常,直感叹,只要食材好,可以不需要任何的烹饪和调料的辅助啊。

大叻的鹿肉。知道大叻有鹿肉吃,是《走遍世界》介绍的。在春香湖边一家环境优雅的饭店吃了一顿BBQ鹿肉,那种新鲜,出乎我们意料,用BBQ的方式,最好,香,嫩,滑,还热气腾腾。那天虽然夏天,下起了雨后的湖边,还是非常清冷,这样一盘美味异常的暖暖的食物,正相宜。

岘港的大虾。这么多年,我一直以为我不爱吃虾了,任是几百块钱一斤的,任是进口的,我都食不知味,我以为那是小时妈妈那顿美味的虾蒙蔽了我的眼睛。结果,又一个无意,一个马来西亚华侨和他越南新娘开的大排档,那里的虾竟然是鲜甜异常。清晰地记着,bobo剥了个虾给我,我摇头表示我这种食不知味的别浪费了,bobo还是执意让我尝一口,可好,那种鲜甜立即吸引了我,于是,大半就进了我的肚子。原来,不是我不喜欢吃虾啊。

顺化的baba。每次喜欢用baba来回忆这次食物的记忆,因为觉得顺化人叫乌龟为baba实在有趣。老实说,乌龟,倒是从小吃了不少的,或者还是小时天天浸泡美食,突出不了惊艳。这次的baba倒不是美味异常,只是让我一直无法忘怀,那是一个大得以我是难以见着的,店家按我们要求做了两盘,一盘炒,一盘汤,结果顺化人实在不懂吃,那么鲜美的东西弄得有些酸溜溜的,但或者就是因为他这种特别的做法,让那么多年过去了,还是总是记忆起来,津津乐道。

贡布的大膏蟹。又是螃蟹,按理白马才是吃螃蟹的地方,但是贡布这家中餐馆把螃蟹炒得实在是符合我们的口味。用的是新鲜胡椒(据说贡布胡椒是全世界最好的胡椒啊)炒一个全是膏的大螃蟹,结果就是除了香还是香,平时不接触膏的我也一再忍不住地啃,边吃边赞叹,为何能那么香。客观地说,这顿螃蟹已经远远超过了法国的清水螃蟹,这个得益于厨师的水平。所以后来到白马天天吃螃蟹,螃蟹虽同,厨师不同,再也难有这种让我流口水的香味了。

青海湖边的牦牛肉。在一家不起眼的店里看到有红烧牛肉,原本以为是一份日常所见的牛肉而已,结果是一份香喷喷地的连香料都被我们啃完了的佳肴,那种厚实的肉感配上烧得有点硬的火候,口感刚刚好,可惜当时几个人都还客气中,没好意思多来一份,而且一路上其他店的红烧牛肉,都回归了日常的红烧牛肉了。

银川的烤羊腿。本来是按LP找寻三益轩餐厅来着,虽然后来证明他家的羊羔肉非常鲜嫩,但如果称得上惊艳的,还是美食街上某家人满为患的大排档的烤羊腿。吃过那么多羊肉,中部的西部的广式的,焖的炖的,羊肉串烤得也不少,可是能让我立即想起来就流口水的,还是这顿烤羊腿,怎么就能够那么鲜嫩、那么香,而且一点不像我经历过的烤羊肉都是干巴的,这个烤羊腿是多么多汁液呀,三个人干掉三斤多的羊腿,一点都没后悔吃多了。

上海外婆家的菜。这是上外一个老师带去吃的一家店,听介绍是很高级的,不记得店名,唯独记得有一道菜叫外婆家的XX,很清楚记得吃了所谓名贵的鲥鱼,但已经记不得味道,唯独记得,当时惊艳的是,两块类似培根的肉夹着另外一个食材的一道菜,精致得不行,而且好吃到无以伦比,记得一个人就分到一块,最后只多出一块来,上外那老师不知道是不是看我瘦,还特意夹到我碗里来,所以有幸多吃了一块我连名字都不记得的美味,唯独只留下惊艳的记忆了。

南京的焖小龙虾。同样是只记得惊艳的味道,那是在南京大学旁边吃的,记忆里,那道菜是在一个瓦锅里焖的,除了小龙虾,印象里,里面还有鸡蛋。当时人家介绍了这个菜的特殊,平时就只吃过麻辣小龙虾,吃到那种热得烫手,有些类似卤汁香味的小龙虾,又烫又香,很有一番特殊的风味。

北京全聚德的茅台烘鸭心。这个名头貌似很吓人,是的,我本身是比较排斥内脏的,但那天看到这道菜,就什么忌讳也不讲了,夹一个就啃,有点酒味的香。好生奇怪,一丁点酒都不沾,内脏都不吃的我,竟然对这道菜极度地迷醉,以致于念念不忘。

文昌的红鱼和小虾。这是在一个朋友家中吃的地道的“刚从海里捞起来的”。小虾跟岘港的虾一样的经历,鲜甜而让我忍不住一直吃。红鱼不知道学名叫什么,因为是红色的,当地的农民朋友说就叫“红鱼”,头部非常爽口,鲜美加口感异常好。

香格里拉的香煎鹅肝。香格里拉的自助餐一直是我们认为出品比较好的一个五星级自助餐,各种食品都精致,但是某次偶遇的香煎鹅肝,那种香真是人间最美好的美味。牙一咬,汁液留在口腔,立即,整个人都是经历着满满的香。瞬间,我理解了,这是世界三大美食之一。

纽约的芦笋。那是我第一次见到芦笋,在菜场上,好生奇怪,然后买了一把自己丢电饭锅里跟着牛肉一起炖,鲜、甜、爽口,很奇怪这种东西,竟然那么好吃。后来发现国内也慢慢流行起来了,但总也吃不到这第一次吃的味道。

柬埔寨的榴莲。在金边买的一个榴莲,不知道是不是品种不同,卖者一刀一刀削出果实给我们,鲜黄,脆、香,从来没有过的经历,原来榴莲是可以那么好吃的。后来贡布买了所谓著名的贡布榴莲,开法跟国内倒相似,但金黄得不可思议,相比较金边的,更是浓郁的香味。只是可惜,榴莲大补,多吃身体承受不了。

胡志明的椰子糖。真的,在湄公河边,刚出锅的椰子糖,还没包装的,真的香,不腻。不知道人家可以拿几颗尝,我是一而再再而三忍受不住去拿了。

惊艳异常的应该就是上面一些经历了吧,然后还有一些美食,没有达到惊艳,也是久久不能忘怀的,哈尔滨的罐焖羊肉灌焖牛肉、波士顿的小龙虾、意大利的匹萨、AGENKEBAB、海南的四角菜、桂林的啤酒鸭、湖南的臭豆腐、香格里拉的格式甜点,尤其是拿破仑酥。还有家乡的酸菜炒猪肚、gai丸、落缸豆腐。

写着写着就留口水了,怎么办?就此打住吧。

生活从下班开始

“生活是什么呢?工作原本占了人生的大多时间,但是,既然工作是无法享受,那我又想起在某处看到的一句话:生活从下班开始。……很多时候,我都想,工作对下班之后的生活的作用,也就不会那么厌倦,也就不会那么在乎,毕竟,生活在下班之后呢。”

友说,他在某个地方看到一句话:如果你工作很成功,就享受工作的成就感;如果你的工作泛陈可谈,那就好好享受生活。我们俩就不约而同说,我们好好享受生活吧。

生活是什么呢?工作原本占了人生的大多时间,但是,既然工作是无法享受,那我又想起在某处看到的一句话:生活从下班开始。

生活对很多人来说也不是精彩缤纷,很多时候都是柴米油盐将醋茶,俗人一个,面对的自然是俗事。于是,下班后逛街淘衣服成了这几年练就的一项本领,物价是节节上升,商场里衣服的价格跟着节节飙升,然而衣柜里的衣服是越来越便宜,而且不失为各个商场的牌子。原本梦想在学历上成为灭绝师太,结果是师太没变成,活生生变成了一个师奶。虽然淘衣物是俗不可耐的事情,但每每成功淘到“又便宜又好看质量又好”的衣服,心里还是满满的快乐与满足。

在豆瓣里看到一个标题“我的金钱都贡献给脂肪了”,原本我的目标也是把金钱贡献给脂肪来着,于是,天南地北地海吃胡喝,从川菜吃到湘菜,从东北菜到吃回粤菜,从中餐吃到西餐,最后发现,自助餐最好,可以满足多品种的欲望,于是从巴喜阳光吃到四海一家,再吃到香格里拉,再一一拾掇各个五星级自助餐,每次得到周到的服务,吃到热菜冷菜,烧烤煎炒,寿司刺身,甜品水果,满满的满足,然后对着到脖子的食物又后悔万分:穷人就是穷酸,以后再也不吃自助餐了!可是过不了一个月就又蠢蠢欲动,抗拒不了诱惑。只是,我的金钱贡献了,却没有如我所愿,还回一点脂肪。

更多的时候,是沉迷美剧英剧,全季7季8季看完的电视剧,快两个手都数不完了。友说,原来你的爱好在此啊,在积极进取的她眼中,我这就是堕落得不行的行为了。另一同堕落的友说,你怎么能忍受那么长的剧情呢,看着不累死了,她说她只看不用动脑子的国产片。莫不是我看的片子还需要思考?事实是,看了那么多英文片,英语是一句没长进。就如一个笑话所言:某人看到一个老外,就习惯看他的腰部,说,我在找字幕呢。但不管如何,这些异国肥皂剧让我了解到一个我不曾了解的世界,原来世界真的那么大,自然也让我真正享受Potato Coach的乐趣。而一些生涩的剧情片则让我未曾忘却思考,记得这个世界原本还有很多需要思考的事情。

因为偶然缘由,重新拾起阅读经典,每天在地铁上或者床上,都花上一两小时的时间进行经典书籍的阅读,积少成多,这一年多来,似乎也读了那么几本书。尤其是有意识偏重阅读欧美经典,虽然不可能如国内小说读得那么畅快,但也开始慢慢了解一些异邦的风土艺术。不知道是不是夸张,觉得阅读这么几本书,自己不再那么浮于世事了。

生活的城市是灯红酒绿的,但这一切似乎都与我没有太大关系,心里总是“在别处”,总是控制不住离开的欲望。当年因事所迫,每周奔波于广深铁路上,虽然那时心情不宁静,但看着车窗外移动的风景,我就知道,我是一个喜欢生活在别处的人。或者就是从那时起,就开始了较为频繁的出游,周末的短游,寒暑假的远游,便成了生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生活的很多时候,就是在为远游做金钱与常识的准备。走在别人厌倦的城市,总是有一份新奇,虽然有时只是坐在比自己城市里更破烂的公交车上,而且,行走在异地,每天除了吃什么都不用想,觉得生活就应该是这样,舒适惬意。

很多时候,我都想,工作为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在有诸多不喜欢的时候,想到它对下班之后的生活的作用,也就不会那么厌倦,也就不会那么在乎,毕竟,生活在下班之后呢。

只吃肉,不吃菜

读书的时候,与室友一起吃饭,室友说“青菜那么贵,用不着在饭店吃,只点肉就好了。” ……我顿时发笑,或者只有我们这种只吃肉,不吃青菜的人,才会装着得自己很斯文,很高贵吧。

读书的时候,与室友一起吃饭,室友说“青菜那么贵,用不着在饭店吃,只点肉就好了。”这对当时觉得青菜是必需品的我来说,很有些惊讶。后来工作了,工资不高,出去吃饭的频率却增加了不少,于是慢慢发现,在饭店花几十块钱吃一个几块钱就可以在家吃到的青菜实在不划算,还不如多点一个肉菜。这个时候,才发觉室友顿悟得真早。于是,每次和博博或者翠翠吃饭的时候,把菜牌翻过来看过去,最后都决定只吃肉,不吃菜,每当服务员加问一句“加个青菜不?”,都很镇定地说“不要青菜。”

那年,口袋里不够5万块钱,却疯狂想去欧洲走一通,说去就去了,可是这点钱对于两个人的自由行实在是寒碜。在陌生的异国他乡,别的省不了太多,唯有从口中想办法了,每顿牛奶面包不是过不下去,但认为美食与文化强烈相关的人来说,出入饭店也就不可避免了。每次艰难地看完菜单,服务员点完主食后问“drink?”时,都只能硬着头皮说“no drink”。说来,drink才是法国人的文化吧。

每次去吃自助餐的时候,特别是比较贵的自助餐的时候,总是巡视一圈,看看什么东西最贵,然后先夹到盘子里,心里很是满意。然后,不管喜欢不喜欢,都要把贵的东西吃多一点,吃到不能再吃了,还是勉强自己再吃一点,至于点心类填肚子的,是绝对不碰的,更别提青菜了,那多不值得呢。于是,每次把一堆“名贵”的东西吃进肚子,心里很满足:这一顿没亏!

在广州生活后,每年过年也入乡随俗地买一些鲜花回家插插,虽然不懂得任何插花艺术,也知道主花配花映衬着错落有致,才漂亮。初始是去花市买,花的价格不低,也就只买几支百合、玫瑰这样的主花。后来发现芳村的花卉市场的花是论把卖的,所以一买就是一把两把百合,玫瑰,而勿忘我,满天星这样的配花一把似乎太多,而且相对于主花来说,不便宜,甚至更贵,于是,每次都只从花卉市场买回整捆的百合,玫瑰或者太阳花,当花儿插起来的时候,发觉满花瓶都是大朵大朵艳丽的花朵,满花瓶地拥挤着。老爷老说红花要绿叶来配,我们也总是自嘲说,多艳丽,很灿烂。

有一次,在香格里拉自助餐里,见一个人只吃了一碗面,而此人完全毫不在乎地用着铺在膝盖的台布擦了嘴巴又往脖子上抹汗。我顿时发笑,或者只有我们这种只吃肉,不吃青菜的人,才会装着得自己很斯文,很高贵吧。

假装小资

“……好奇偶尔假装一下小资而已,对,就是假装小资!是否,哪天,我也有钱有闲了,我就不用假装,直接小资去了?但是,但是,我永远不优雅,愤青似的性格,到底应该跟小资没缘的吧。”

在我想来,小资应该是美女或者是有点钱又有点闲的人享用的一种情调,与我辈是沾边不上的。某日网上看一帖子讨论《肖辛克的救赎》和《阿甘正传》,中有言论猛烈批判这两部电影的高度都是那些小资们拔高的,由此,又引申到小资们的种种“劣质”,比如只看西方大片,只听一些普通人欣赏不了的音乐,只喝咖啡花茶等一些幽雅的饮品,讨论深奥的文学书籍。

看到这,极有自我批判精神的我迅速检讨自己:我非常喜欢《肖辛克的救赎》,喜欢看文艺片,喜欢欧洲,喜欢Secret Garden的音乐,喜欢花茶,喜欢红酒,喜欢爱人给我读《A Red, Red Rose》,得闲时喜欢看看纯文学书籍,最大的梦想就是天天不用上班,呆坐在沙发上看看书,听听音乐,吃吃零食,然后塔拉着拖鞋在阳台里看看外面的风景。难不成,难不成我一直在追求小资?亦或,亦或我已是小资,只是没意识到而已?我既没钱,也没闲,气质不高雅,知识不渊博,这跟我不沾边才对啊。

因此,我再次迅速检讨自己:我鄙视满街哈韩哈日的MM们,鄙视她们说起寿司泡菜时的神采奕奕,那不过就是一饭团团和一些咸菜么,其实就是物质不丰富的表现么;喜欢红酒,想想仅是喜欢而已,却从不沾口品品的,虽然家里那位像垃圾般地堆了数十箱的在客厅;我都不把自己化妆得高雅些,偶尔最多只是胡乱抹抹面霜,我整天不修边幅,经常用手把头发抓一抓就冲去赶公车;我看着红的绿的川菜湘菜就两眼发光,口水直咽;我天天看最大众化论坛,看到不公的新闻就发表激烈言论,几近愤青;我天天聊QQ,全部内容都是家长里短;我累的时候看最庸俗的电影、电视、小说和文章,而我,大多时候都是累的……

原来,我到底是跟小资沾不上边的么,小资怎么会有如此多“恶俗”之举呢?最多就是我好奇偶尔假装一下小资而已,对,就是假装小资!是否,哪天,我也有钱有闲了,我就不用假装,直接小资去了?但是,但是,我永远不优雅,愤青似的性格,到底应该跟小资没缘的吧。

你不像广东人

“……再想想周围的广东人都被说过不像广东人,于是顿悟:身边者,只要是广东人,都一定会被形容成“不像广东人”的,因为这些人心目中的广东人形象就不是广东人嘛。”

似乎频繁听到“你不像广东人”这句话是毕业到深圳工作的时候,其实当时的环境广东人并不多,有个广东本地人还挺稀罕的。不过“你不像广东人”其实是让人挺矛盾的话,这个话应该是夸张被形容者,在非广东人眼中,广东人是很丑,说普通话特别别扭的人。我还印象非常深刻地记得某次区里的新老师培训,一个在我看来长相平平的人非常高傲地说:“我才知道说我不像广东人是夸我”,大概是这个人的相貌与其态度偏差非常大,所以让我印象深刻,因此觉得“你不是广东人”这句话甚是好笑,我是一个相当有自知之明的人,一直也以为人家这样形容我,说的是我的普通话在外省人看来还凑合。

其实我一直还是觉得自己长地“挺像广东人”的,但是我的老师教了我两年都还以为我是湖北人,我隔壁宿舍的人也以为我是湖南湖北人,还有一次碰到一个人猜测我是哪里人时,第一句话就是“反正你肯定不是广东的!”,口气绝对的肯定,我笑呵呵说我是广东人时,同桌吃饭的另一人也极其惊讶“你实在不像广东人!” 我就纳闷了,不知道自己哪里就“不像广东人了”。

再次工作后,发现有个别极其鄙视广东人的同事,她口中的广东人我是不认识的“鼻子很大,嘴唇是翻出来的”,然后还要加句“我妈妈说广东人都好丑的!”不是因为我是广东人听了这话不高兴,而是什么时候广东人就长成那样的怪物了?我只知道广东人瘦,黑,额骨高,眼眶深,个子矮。想想历来的天台都是极其丑化广东人的,舞台上的角色都是完全不像广东人的小丑,那些没出过门的北方人当然也只有小丑的形象了。想起这个极其鄙视广东人的同事说一个长得非常典型粤西形象的女生“你不像广东人”,再想想周围的广东人都被说过不像广东人,于是顿悟:身边者,只要是广东人,都一定会被形容成“不像广东人”的,因为这些人心目中的广东人形象就不是广东人嘛。

今天偶遇一同事师弟,几人相约吃饭,师弟竟然问我是不是四川的,看着他很诚恳夸张我,虽然我明确知道我皮肤不好,也不灵气,但是被人夸张,到底是很虚荣地高兴,因此想到“你不像广东人”这个话题。

FAVOLOVE编者注:本文所析观点仅作读者参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