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是我家——电影《在路上》

影片一开头,是萨尔在路上行走,背景音不停吟唱“何处是我家”,想到书里的主人翁们都毫无目的在路上窜,忽然觉得导演强调的“何处是我家”,着实是到位。想起以前一个友人长期签名是“大抵心安是我家”,在路上的人,心是不安的。

博博知道我喜欢《在路上》这本书,当电影一出来,便帮我down下来了,他不知道的是,大多时候,我对改编自名著,尤其是我拜读过原著的电影,心里是排斥的。于是,这个影片在硬盘里躺了一两个月,直到某天无意看到“On the Road”,才忽然想看看这到底拍的是什么呢,这么一本几乎说没故事情节的场景式的书,对导演编剧来说是很有难度的。

影片一开头,是萨尔在路上行走,背景音不停吟唱“何处是我家”,想到书里的主人翁们都毫无目的在路上窜,忽然觉得导演强调的“何处是我家”,着实是到位。想起以前一个友人长期签名是“大抵心安是我家”,在路上的人,心是不安的。

影片剪辑的是一个一个场景,有无数多个场景,是他们这群年轻人在某个场合下,吸毒,跳舞,喝酒,乱交,他们的精神一直处于极端亢奋状态,似乎除了毒品,酒精和性,没有其他地方可以发泄。还有就是“在路上”的场景,他们除了飙车,顺手牵羊在超市里偷点吃的,或者讹诈汽油,剩下的也是性。这些场景书上都有描写,只是编导把其中某个小片段摘出来,然后影像化。或者,没看过原著的人,应该是看不懂这个影片的,眼中或者就只有一个一个跳跃的片段。

演萨尔的演员,我是很喜欢,有些许奇怪,其实他不算出彩。在书中他的分量比迪安少很多,但影片中却不见得,不单从出场的镜头,就从人物丰满程度来讲,都不比迪安少。唯一让我觉得很不满意的是,最后的镜头似乎表明,萨尔回归了社会,回归了家庭,不再是在询问“何处是我家”的人。我以为,原著并不是这样一个意思,就原型,作者本人,也是酗酒吸毒而死的,他始终都是寻找心灵所向的“垮掉”的人。

迪安这个演员,以我的审美观来说,不够帅,招惹人的气质略显不够。我以为,不管书上也好,影片也好,迪安都是一个招惹男人,也招惹女人,放荡不羁,以精神领袖的方式带着大家“在路上”的人。不过表演得还算到位,把那种不需要任何羁绊,包括老婆孩子,没有责任感,心不愿意安在家里的境况都表现出来了。

玛丽露的演员,是我唯一认知的,暮色里的斯图尔特。曾经看过暮色的男主演说过,演暮色不需要演技,只需要把表情做到便秘那样,便可以了,我一直以为,斯图尔特在整个暮色里的表情就是那样的。其实她在这个片子,表情也一如既往,不知道是不是她属于没有多少面部表情的人。倒是她的肢体动作,演得很放肆,那种忘我尽情地舞动,那种乱交的迷乱,都算到位。如果不看她的脸,觉得那确实是一个与在路上的人一起共鸣的,发泄自我的一个不知“何处是我家”的少女。

而影片还有一个细节让我留意的是,在主人翁的桌面上,或者在车的挡风玻璃处,好几处都出现了《追忆逝水年华》这本书,想来编导是用这本书来烘托这群在路上的人,对书,或者说某类书的热爱,表现他们内心灵魂深入的一种渴求。或者正是在寻找这种渴求,他们才不知道“何处是他们的家”,也是因为这种渴求,他们是内心始终是没有垮掉。对阅读,对写作的喜爱或者依赖,正是原著的表现,也是原型的实际行为。

将近两个半小时的影片,我看得很畅快,这是一部为数不多,我既喜欢原著,又喜欢改编的电影。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原本就因为没有背景知识,而无法了解《在路上》这本书真正的内涵,所以想象的余地不多,倒是电影给了我一个启发。

PS: 电影里的翻译的人名与我所看书本的人名翻译不尽相同,上面的人名翻译都来自所看电影版本的翻译。

相关阅读:脱缰的灵魂——读《在路上》 Betty @ 2013/01/06


版权声明:
本文是本网FAVOLOVE原创作品,版权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
如需转载或摘编,请发信到support@favolove.com申请。
经授权后在使用本文时必须注明“来源:FAVOLOVE.COM”字样,并添加原文链接:
http://www.favolove.com/on-the-road-movie-review-286/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