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13 年一月

静看岁月沧桑——游“开平碉楼”记

“这些带着明显国外气息的楼庐,除了张扬他们的财富之外,我想也代表着一种开放的思想吧……这么一栋栋彰显财富的楼庐,只是静静看着岁月的沧桑变化。”

与开平碉楼擦肩而过几次,或许仅因为我对碉楼的一无所知。其实现在,除了对碉楼的外形有了感性认识以外,我依然对这个充满“历史”和“建筑知识”的内涵茫然无知。

踏进自力村,映入眼前的景象跟广东其他农村相似,稻田,小块的菜地和田边小道,远远的几条家狗嬉闹着,唯一不同的是,翠绿的农田间稀落地树立着一栋一栋拔地而起的古旧的非中国特色也非西方特色的楼房,矮的也有4层,高的有6、7层。我以为那就是碉楼了,确实,那其中有些就是碉楼,而有些则是“庐”,也就是别墅。只是我开始分不清他们的区别而已。自力村开放了三座楼,叶生居庐,铭石楼,云幻楼,这些楼都已经人去楼空,楼里陈放着主人曾经的家具用品,墙上挂着主人曾经美好的瞬间。这些主人都是富有的,想上世纪一二十年代,大部分国人应该和爷爷讲述的那般缺吃缺喝缺穿缺住,而这些主人做起了高大的碉楼别墅,里面陈放着留声机,保险箱,穿着西装礼服,在当年的村落,应该与外界是多么格格不入,是否因为此,才吸引了流氓土匪一再抢劫,也才因此催生了坚不可摧的碉楼,门窗是铁的,墙是坚厚的混泥钢筋,留有子弹枪口。那么多锈迹斑斑的铁门铁窗,该看尽了多少人间沧桑?

立园是一个私家花园,从进门一刻开始,我心里就开始感叹,人怎么可以有钱到这种地步。一进门,就摆放一辆漂亮的当年的车,据说是宾利,粉红色的,是给夫人买的么?里面的大园林跟现在的公园类似,而小园林则满满当年的影子。每一个角落都设置得将心别致。有中国式的小亭子,有状元坊一样的牌坊,有欧式古堡一样的镂空“鸟笼”,还有人工挖掘的弯曲小河,想当年,主人美国回来休息的时候,是不是经常在小河道里摇船而下,看着自己精心布置的花园美景?立园有一群别墅群,外表的风格有些像广州沙面的建筑,里面的设置比起村落里的碉楼,则是气派几分。地上铺的是图案精细的水磨石米,扶手也是水磨石米,楼梯铺着红地毯,每层楼都有欧式的壁炉,墙上有中式壁画,阳台的柱子则是欧式浮雕,家具则中西结合,并且,竟然还有抽水马桶和浴缸。据说,这个立园里的每一样东西都是从国外运回来的,哪怕是一块砖,历时10年打造了这么一个美轮美奂的园林。站在别墅的高层阳台上,看着隔壁的一栋一栋漂亮别墅,俯瞰园林里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听着鸟儿鸣叫,人生的美好也不过如此吧。只是一切的一切都已飞灰湮灭,只留下这个美丽空壳供人瞎想了。

马降龙村,据说是一个很美丽的村落。去到的时候已经是夕阳西下。淡黄的阳光暖暖照在古旧的碉楼上,忽然觉得这些碉楼是那么那么的让人感动。夕阳、竹子、芭蕉、不算高大的古树错落有致地绕着一栋栋曾经铅华,现在依然大气的古楼,那是多么美丽的风景,只可惜我不能永远把这个景象印入脑中。来时已晚,守楼的工作人员又提前了半小时下班,所以没能见识这个村当年的人的生活。能建起一栋又一栋那么高大的楼和庐,怎么能是普通人呢?这些楼跟前面看的不一样的地方是,似乎这里的楼上面两层都特别欧式,雕花偏多,窗型和柱子全欧式。这种当年的不中不欧的房子,今天看来却是一个永恒了。马降龙村很住着很多村民,他们的房子也延续着上辈的风格,墙砖房,雕花顶,只不过不在那么高大气派。家家门前都养着很多鸡,很多的鱼塘,果树,甚至门前摘着鲜花,我想他们的生活一定很惬意。

赤坎镇,我不曾想到,这个小镇会给我如此的震撼。一下车,走在桥边,就看到对面被灯光映照得气派的长长一排欧式的骑楼。我以为,这里的骑楼,也就跟广州中山几路那样的,已经破败不堪的,没有格局的楼房。但是这里竟然临河的就是长长有2公里的骑楼,何况,还不知道被影视城截去了多长。更让我惊讶的是,往里走,依然是骑楼,只是黑灯瞎火,走得有些忐忑,只欣赏了两排骑楼。建一个碉楼和庐,都是很好理解的,我不太理解,那个景辉楼人家,为什么会建立那么一大栋长长的骑楼了?这里,曾经有过多少美丽的故事呢?走在现在还喧嚣的街上,我真有点时空错乱的感觉?是在民国,还是再国外?这些建筑,真与今天没有一点相似之处。是否,这里也都已经人去楼空?又或者早就被“分田地”了?

据说,开平的碉楼有1800多座,我走马观花地看了10来座,其一角的风范都没看全。在网上看到有一个人描写,说中国其他地方的欧式建筑,都是洋人洋枪洋炮打进来的,唯独是开平这个带着明显国外风格的楼房,是当地人自己建起来的。这些带着国外气息,除了张扬他们的财富之外,我想也代表着一种开放的思想吧。

我忽然傻傻地想,这些楼大多人去楼空,当年,到底有没有人选择留下来?如果留下来,他是否只是受尽折磨?如果没有留下来,那么现在的村民又是有哪些人留下来?当地夫人生下的子孙?这么一栋栋彰显财富的楼庐,只是静静看着岁月的沧桑变化。

PS:开平的豆腐角很好吃,现在还念念不忘。羊肉煲很便宜,不过去的那家店味道一般。

假装小资

“……好奇偶尔假装一下小资而已,对,就是假装小资!是否,哪天,我也有钱有闲了,我就不用假装,直接小资去了?但是,但是,我永远不优雅,愤青似的性格,到底应该跟小资没缘的吧。”

在我想来,小资应该是美女或者是有点钱又有点闲的人享用的一种情调,与我辈是沾边不上的。某日网上看一帖子讨论《肖辛克的救赎》和《阿甘正传》,中有言论猛烈批判这两部电影的高度都是那些小资们拔高的,由此,又引申到小资们的种种“劣质”,比如只看西方大片,只听一些普通人欣赏不了的音乐,只喝咖啡花茶等一些幽雅的饮品,讨论深奥的文学书籍。

看到这,极有自我批判精神的我迅速检讨自己:我非常喜欢《肖辛克的救赎》,喜欢看文艺片,喜欢欧洲,喜欢Secret Garden的音乐,喜欢花茶,喜欢红酒,喜欢爱人给我读《A Red, Red Rose》,得闲时喜欢看看纯文学书籍,最大的梦想就是天天不用上班,呆坐在沙发上看看书,听听音乐,吃吃零食,然后塔拉着拖鞋在阳台里看看外面的风景。难不成,难不成我一直在追求小资?亦或,亦或我已是小资,只是没意识到而已?我既没钱,也没闲,气质不高雅,知识不渊博,这跟我不沾边才对啊。

因此,我再次迅速检讨自己:我鄙视满街哈韩哈日的MM们,鄙视她们说起寿司泡菜时的神采奕奕,那不过就是一饭团团和一些咸菜么,其实就是物质不丰富的表现么;喜欢红酒,想想仅是喜欢而已,却从不沾口品品的,虽然家里那位像垃圾般地堆了数十箱的在客厅;我都不把自己化妆得高雅些,偶尔最多只是胡乱抹抹面霜,我整天不修边幅,经常用手把头发抓一抓就冲去赶公车;我看着红的绿的川菜湘菜就两眼发光,口水直咽;我天天看最大众化论坛,看到不公的新闻就发表激烈言论,几近愤青;我天天聊QQ,全部内容都是家长里短;我累的时候看最庸俗的电影、电视、小说和文章,而我,大多时候都是累的……

原来,我到底是跟小资沾不上边的么,小资怎么会有如此多“恶俗”之举呢?最多就是我好奇偶尔假装一下小资而已,对,就是假装小资!是否,哪天,我也有钱有闲了,我就不用假装,直接小资去了?但是,但是,我永远不优雅,愤青似的性格,到底应该跟小资没缘的吧。

爱情是狗娘——观《爱情是狗娘》

即使再爱,再痛苦,也只能自己为自己的过错承担着,生活是何其艰涩。只是,不管是谁,即使再为卑微的一个人,心底都有一种满满的爱,那种爱不管道德不道德,都是一种倾其所有的爱,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爱情是狗娘”这个题目非常地恰切。

当我在寻找看什么电视的时候,这个鲜明电影名跳入了我的眼前,所以我心里就想,今晚就看它了。后来看网上的评论,有说,英文的翻译过了,而中文是根据英文的翻译而来的,毫无疑问,我确实被这个题目疑惑了,我以为这是一个有点搞笑的爱情故事,结果确实一个很血淋淋的三段故事,不但是爱情,还有亲情的故事。

故事一:
年轻的奥克塔瓦爱上了自己的嫂子,嫂子与暴戾的哥哥关系比较微妙,这个白天在超市上班,晚上打劫的哥哥,情绪暴躁,对妻子和奥克塔瓦也都暴躁。嫂子对奥克塔瓦的感情很微妙,她在被丈夫责骂或者暴力之后,都躲到奥克塔瓦房间,这给了奥克塔瓦希望,奥克塔瓦想带着嫂子私奔,可是他是一个无业游民,身无分文。在偶然间,他用他凶狠的狗高飞进行斗狗,从而赚钱,他把钱交给嫂子,对与嫂子私奔充满希望。而上帝总不会永远给人希望,“你把计划告诉上帝,他就会笑”,在奥克塔瓦以为最后一搏的一次斗狗中,输红了眼的对方拔枪往狗身上射了一枪,更让奥克塔瓦悲伤的是,在他决定斗完最后一次狗,带着嫂子远走高飞的时候,嫂子已经拿着他们钱跟哥哥走了。嫂子给了他希望,给了他身体,但是嫂子始终不爱他,年轻的奥克塔瓦不明白,只是一厢情愿地自己计划着自己的爱情。当在哥哥抢劫被杀之后,他依然想让嫂子一起离开,他总以为嫂子是被哥哥逼迫的,当嫂子大叫肚子里面的孩子是叫哥哥的名字时,他依然不明白,他爱得毫无条件。最后,他在车站里等着嫂子一起离开,只是到最后一刻,嫂子也没有如愿出现。

故事二:
丹尼喜欢上年轻漂亮的模特,因此抛妻弃子,准备与模特同居。当他们的幸福还没开始的时候,模特的车被奥克塔瓦疯狂的飙车撞上,而模特死里逃生,坐在轮椅上等着康复。曾经被宠爱的模特心底自卑而害怕,她认为儿子的狗狗里奇是她所有的精神寄托,而狗狗却不小心掉进有一个窟窿的木地板里面,不再出来。模特因为自己的脆弱,假借着狗的名义,折磨自己,也这么让丹尼几近崩溃。最后模特折磨得自己的腿永远失去了。不过,失去了一切的模特并没有失去丹尼。

故事三:
一个流浪汉脏兮兮地领着一群狗拣垃圾,谁能想到,他曾经是个大学教授,他为了理想抛弃妻女,参与革命,结果被监禁20年,出来后成了拣垃圾的流浪汉和杀手。他想念自己的妻子,女儿,当他看到妻子逝世的消息的时候,他是那么悲伤,他静静地站在墓边悼念,看着自己的女儿,只是女儿不认识他,认识他的亲人跑来告诉他,别靠近他们,他们都当他已经死了。流浪汉救活了在被射伤的高飞,可是高飞却将流浪汉所有的狗儿都咬死了,然而悲痛欲绝的流浪汉想拔枪杀死高飞的时候,却怎么也下不了手,他看着看似无辜的高飞的眼神,也许他想到了自己,自己作为杀手的人生。最后他接了一单“生意”,竟然是哥哥想杀死同父异母的弟弟,流浪汉不再决定杀人,将弟弟先绑架之后,把送钱来的哥哥也绑起来,最后他解开他们的手上的绳索,丢下一把枪,让他们自行解决。而流浪汉自己则剃掉肮脏的头发和胡须,穿上西装,照上一个正常的大头照,贴在从女儿家里偷来的全家福上,再偷开女儿房门,把“赚来”的钱放在女儿沙发上,把全家福摆上,老泪纵横地像女儿忏悔,他的过错与他对女儿的思念。

这三个故事是一个车祸联系起来的,奥克塔瓦与模特撞车,流浪汉是目睹撞车的人,光影在交错。虽然是毫无联系的三个故事,头尾两个是底层人的苦难,中间一个是追求浮华的爱情故事,也许只有极端的故事才更能表达某种情感,所以我更为喜欢故事一和故事三,故事一是血淋淋的,卑微的爱,生活是那么艰难,爱不是付出了就有回报。故事三是很多时候,年轻时为了理想而做的一切也许什么都不是,而抛弃家庭将是永恒的过错,在自己的内心永远得不安宁与自我原谅。即使再爱,再痛苦,也只能自己为自己的过错承担着,生活是何其艰涩。只是,不管是谁,即使再为卑微的一个人,心底都有一种满满的爱,那种爱不管道德不道德,都是一种倾其所有的爱,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爱情是狗娘”这个题目非常地恰切。

过去的经历将成美丽的回忆——云南小记

那才是一种真正释放心中快乐的一种方式,从不爱抛头露面的我,几乎是第一个跳进了欢舞的厅堂,很享受这片刻属于自己的,毫无杂念的快乐。……每一次经历都将成为一次美丽的回忆。我愿意记住这些美丽的人和物,记那充满男子气概的康巴汉子,记住那婉约的白族女子,记住宽阔的草原,记住水墨画面的房子,记住那清澈的小溪流和路边的小野花。

曾经无数次假设过与云南邂逅的方式,但都没有想到最后以单位特价旅行这样的成行方式。现在也想不明白,这次,怎么就毫不犹豫就选择了成行,我从不跟同事成行,也从不喜欢跟在导游屁股后,或者,只是云南的诱惑吧。

在出发之前,我忽然变得非常惶恐,想象着这种特价团的种种困难,想象着成群人出行的不便,那时,我只是想放弃,特别是知道凌晨4点多就要起来赶飞机的那一刻,我甚至想故意睡过头,赶不上飞机,也就名正言顺地放弃了。到底,我还是决定去体验一下,对困难做了充足的准备。

五天半的旅行,经历的种种困难,都在预料之中,每每碰到满桌的不熟的青菜无法下咽,半夜都呆在车上赶路,又或者是无法入眠时,我都告诉自己,跟团,特价团,能有这种待遇,已经非常不错了。或者事实确实不错了。毕竟,花那么一丁点钱,人家要包你飞,包你吃,包你住,还不算糟糕透顶,是该满足了。何况还有种种美丽的回忆。

梦中的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原本就是心中的天堂的意思,每个人都有自己梦中的香格里拉,无关乎这个现实命名为“香格里拉”的景色如何。想导游介绍的青海有个“真正的香格里拉”,四川有个“最后的香格里拉”,云南这个是“永远的香格里拉”,就是这么一回事。我梦中的香格里拉,是一个鲜花遍地,马儿牛儿怡然地吃着草儿,或者漫无目的地撒欢,牧民骑着马儿放声高歌,远处是山,近处是草原,天高云白的地方。但是,这只是一个“梦中”的地方,我知道“永远的香格里拉”这个季节是最不美丽的,没花没草也没雪,我们也不过是再匆忙不过的过客,一个晚上加半个上午。经过长长地塞车旅途,帅气的尼玛导游建议直接去藏民家访,吃烤牦牛解决晚餐,可惜长途的奔波让很多人已经没有了热情,只好草草吃过团餐再部分人参加家访,喜欢民风的我,再累,也是会参加的。是的,这是次不错的经历,这是梦中的香格里拉的一部分。雪白的哈达,香浓的酥油茶,浓烈的青稞酒并不是吸引我的地方,和藏民姐妹一起跳舞,欢乐,毫无肆惮地跺脚大声叫唤“亚雄,亚雄,亚亚雄”那才是一种真正释放心中快乐的一种方式。那欢乐地晚上,从不爱抛头露面的我,几乎是第一个跳进了欢舞的厅堂,毫无羞涩,只是很欢乐地舞动,很享受这片刻属于自己的,毫无杂念的快乐。

第二天一早,大家驱车去了纳帕海,这个季节,它是一片草原。导游说,这个季节纳帕海不好看,没有景色,就给大家10-20分钟,很多人甚至不愿意下车,喜欢辽阔的我,则不介意枯草,只要天足够高,视野足够辽阔,风足够温馨,我就满足了。原本因为高原反应喘不过气来的我,在草原上漫步几十分钟后,一点也不喘了。草原不是很大,很多地方还是湿润的,有些地方有水流隔着不能走,确切地说,我所走的这片时湿地,水流隔着走不近纳帕海,也走不近纳帕海边上的牦牛群和黑颈鹤,而这些都是我所喜欢的。远处隐约可见积雪的雪山和成排的臧民民居,点缀地都非常有韵味。

雪,成了这次到香格里拉的惊喜,在我们驱车前往丽江的路上,将要离开香格里拉的地方,忽然见到满山的积雪,小小的雪松盖满了雪白的雪儿,非常有圣诞礼烘托的气氛。在我们一再的要求下,导游把我们在一片空旷的地方放下,雪,小木屋,雪松,衬托得非常像童话里的故事。虽然不爱拍照,但此时,真的愿意梦想成为童话里的公主。

美丽的水乡银都

这是一个白族聚集的地方,在开发旅游以前,这个小村落有过几个自己的名字,最后命名水乡银都,想来依然是旅游的缘故。不过这里家家门前都有小流水,小石桥,到处是水流,虽然不能跟江南真正的水乡相比,也不至于名不副实,银都,倒是实实在在的,这里是著名的产银地区,因此,村名都非常富裕。

既然是水乡,自然缺不了在清澈的溪流里荡舟行走。那条小溪不大,水非常绿,显得很清澈,几条挂着灯笼的木船沿溪而下,很有远古的感觉。坐在我们船头的金花是个漂亮的导游,对他们自己民歌不是非常熟悉,倒也很乐意为我们歌唱,最有意思的是金花和一个同事,这个同事和导游,在不同的船上大声对歌。虽然同事的调子似乎是刘三姐的调儿,但此时也无碍,我们围观的也因此非常快乐。远处另一船上的金花是真正唱白族民歌的,声音像溪水一样清澈透亮。

坐在电瓶车上跟着导游行走他们的村路,没有太多特别,除了首富的房子建设的让人感觉到无以伦比的富裕外,普通居民的房子也是透露着这个村子的富裕,有田园气息,也有怡然自得的气息,让人有一种留下来做居民的冲动。

最后依然是民族的节目,虽然家访里的臧民也不会是纯粹的农民,但那毕竟是一家人,而这里的应该是专门的表演团队,没那么原生态。不过也无妨,我依然很大方地跑上去跟他们一起跳,不管动作多么不对,只是很单纯地释放自己的快乐。

繁华的丽江

丽江,一个熟知的名字。这里有无数的传说,但是,我知道,这不是我喜欢的,我喜欢的是原始的民风,不是在人群里,酒吧里寻觅或者释放。就像纳西导游所说,古城里的东西,老人们当年有90%都没见过,是的,这是一个借着民族发展商业,借着古城寻欢作乐的地方。古城的夜晚灯红酒绿,一个个小商铺里挂满似乎充满民族风格的商品,酒吧里大声的喧嚣着。这里是以“艳遇”作广告的地方,所以酒吧里可以毫无顾忌地写着“泡妞有理”。我想,对于喜欢寻欢作乐的人,或者是失意的人来说,这也许真的是一个人间天堂。只是,我还是喜欢那连草都枯了的香格里拉。

秀丽的大理

从外表看,大理是一个秀丽的地方。我想,大理的人对美一定有执著的追求,不然他们除了穿上所谓“风花雪月”的美丽的服装,还在每个房子里描绘上淡淡的水墨画。导游介绍,大理是商业比较发达的地方,所以文化被破坏的比较厉害,作为匆匆过客的我,来不及感受它的任何,除了那描绘着水墨画的房子,非常的秀丽。

九乡与观音峡

九乡是我们所见的第一个景点,许是见过太多喀斯特地貌,所以对此没有太深刻的印象,唯一的感觉就是这个洞足够地大。观音峡似乎也是跟家乡的一些山头差不多,所谓的瀑布几乎只能说是小流水。只是园里的人在我们进园之前都给照了个相片,说是当年茶马古道的通行证,只是不懂历史的我,对此一无所知,倒是照片被设计得似乎很有特点,东巴文字也确实是绘画文字,因此心甘情愿地被敲诈了一笔银子。

博学的导游

这一路其实有三个导游,全程陪同的李导游说那是民族特色,香格里拉的尼玛导游是一个非常帅气的藏族小伙子,歌唱得也非常好,他说他曾经是在杨丽萍的印象云南里跳舞的。丽江的导游是一个挺有味道的纳西小伙子,一种懒洋洋,带着不屑的感觉,他对我们并不热情,大概就像他说的旅游对丽江有喜有悲,喜得是经济好了,可悲的是雪山一年比一年破坏得严重。真正全陪的是李导游。这个小伙子能说能唱能侃,风土人情,历史战争,金属药材,一路换着话题,甚是博学。想着我们坐得都累到极点,李导游还大多站着,要给我们说,给我们唱,而且我们只是这么几天,他则是日复一日,听着他那沙哑的嗓子,我很为自己在购物的时候一样不买而内疚。只是,他说的一些人生的态度,非常豁达,这不过只是比我大一岁的年轻人。人生,确实是应该豁达。

 每一次经历都将成为一次美丽的回忆。

虽然这次是那么那么地辛苦,虽然我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但是我依然愿意记住这些美丽的人和物,记那充满男子气概的康巴汉子,记住那婉约的白族女子,记住宽阔的草原,记住水墨画面的房子,记住那清澈的小溪流和路边的小野花。

淳朴,贵州之印象

“我到现在也不明白,网上为啥那么多帖子描黑贵州:贵阳治安差,到处是小偷;出租车司机绕路,乱打表;贵州民风彪悍,很可能被敲诈!……然而,一路下来,贵州给我最大最深的印象就是:民风淳朴,所遇所见的一些人老实得让我心痛,也穷得让我心酸。”

几年前曾经想去贵州游一趟,终因网上帖子说贵州民风彪悍,心灵脆弱的我被吓着了,而未成行。这次的成行,似乎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我只是疯狂地想去“流浪”几天,心里惦念的尼泊尔机票贵了,国内稍微远一点的地方也不见得便宜,猛然发现曾经向往的目的地,贵州竟然机票不贵,于是,没有任何缓冲,买了机票,背上行囊,两人就出发了。

这次的行程,最让我懊恼的就是,不该相信网上的帖子。我到现在也不明白,网上为啥那么多帖子描黑贵州:贵阳治安差,到处是小偷;出租车司机绕路,乱打表;贵州民风彪悍,很可能被敲诈!……然而,一路下来,贵州给我最大最深的印象就是:民风淳朴,所遇所见的一些人老实得让我心痛,也穷得让我心酸。

“没有特点”的贵阳

在我匆匆的行程中,贵阳几乎没有给我留下任何另类于其他城市的特点。贵阳不大,和大都市相比,它更像一个并不繁华的二级城市,路面打扫得还算干净,只是许是太过干旱,城市还是显得有些灰黑。天桥很多,所以车流动得很畅通,我便怎么也不明白,几个出租车司机在路上都要跟说有点堵车,他们是很难碰到广州那种一个小时动不了几步的境况吧;商场也很多,但都不见大,而且很有些我不曾见过得品牌;晚上的烧烤档也很多,只是我过了钟情路边摊的年龄。

说特别的话,就是贵州的人比我所到的大多城市的人民都要淳朴很多,很多。贵州的出租车司机都非常忠厚,我们很小人地用手机开着GPS,结果是所见师傅无一不是按路线走,不管远近,而且把你送到最方便下车的地方,并且温馨叮嘱上几句。贵州的淳朴不单体现在普通人民,其公务人员也没像一般城市那样表现得如大爷,很让我们感动的是,18号那天,薄薄很想去正在召开的国际酒博会,按经验,那是需要邀请函或者门票之类才可以进馆的,薄薄致电给主办方公布的联系电话,表示想参加的意愿,并未强调一定去,结果去到工作人员工作地时,工作人员马上说“你们是广州的吧,我们一直在等你们呢”,原来人家是要下班了。我们只出示了一张名片,人家马上就热情地给了参展证,全套资料,并且让我们跟车一起前往展馆,更让我们感动的是,一个类似领导的人物竟然吩咐司机送我们到最近入口的地方下车,他们再掉头去办公室,而那条路被车堵得几乎走不动,我真是被感动得不知道如何表示自己的感谢。

古色古香的镇远

以前,我并不曾听过镇远这个小镇,只是攻略上一再提到这个古镇,而对破败有特殊癖好的我便毫不犹豫就选择了它作为目的地。镇远古街很长,依水而建,房子非常有特点,主要是马头角和一些瓦砾的装饰,据介绍说这是明朝徽派风格,给人感觉是精致秀气里又透着股硬气。古街并不算热闹,卖着一些和其他古镇差不多的工艺品,让我想起丽江导游说的“街上的产品有90%是丽江老人没见过的”。小河很清澈,从桥上看去,会恍然觉得这就是小桥流水人家,确实就是一个水乡,不知道这个古老的小镇先民是否是江南水乡迁徙而来的。没事的时候,走走古街道,走走小桥,走走河道,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甚至,我躺在破旧的酒店里,透过古老陈旧的花窗,看看那株窗边高大的法国梧桐和蓝蓝的天空,都觉得是很幸福地一件事情。只是,镇远游客并不多,相比喧嚣的丽江和阳朔,这里安静得不像一个旅游点,也许,外出的大多人都是需要玩乐的,而这里缺少了用于调情与艳遇的酒吧。我很喜欢。

舞阳河,说是一条会唱歌的河,不知道取义于什么,只是这是一条我见过国内的最墨绿的小河,被两边大山夹着,感觉那更像一个漂亮的湖。游船导游介绍,水深达60米,想象那么高的山,那么深的水,这样一个反差,大自然总是很神奇。游览那天天气热得不可思议,但是俊美的山和秀丽的河,依然让我一直处于亢奋状态。我一直在梦想,如果坐在一舟小木船,慢慢游荡这青山绿水,该是多幸福地一件事情啊。

铁溪,以像九寨沟的龙潭作为噱头。倒是青山绿水,小路依小水流铺砌,弯弯绕绕,时上时下,时阴时亮,倒是非常有意境。小水流非常绿,而且非常非常清凉,扑打在石头上的声音是我喜欢的。只是薄薄那天很不在状态,走了几步路生硬不愿意走了,传说中的龙潭是否像九寨沟也不从考究,这个门票也就白花了。

镇远人民也是淳朴的人。我们刚下火车的时候,跑到旁边一个旅游局设的咨询点,正好看到工作人员为几个人热情服务,不单热情介绍所有风景,还为那行未订酒店的人逐家给酒店电话,同样,人家也热情地为我们预定了舞阳河的游览,而且说车就到酒店门口接。在饭店吃饭的时候,好吃的薄薄要点一只鸭子,店老板马上说,这个菜你们两个够吃了,刚才点那个不要了吧。在赶早吃早餐的时候,同桌的两个年轻游客把同点了的混沌先让给我们,说他们都有东西吃,而我们只有一碗面。

深山里的西江千户苗寨

贵州到处是山,大多少数民族村寨都在深山里。西江苗寨也是被深山包围着,怎么说,苗寨的前门走到后门大概用不了10分钟,但是中巴车在山上却足足绕了10几分钟,坐在车上看那走过的路,我能想到的一个词就是“百转千回”,山路十八弯算什么!

我不曾去过别处的苗寨,所以这算是第一次看到吊脚楼,觉得很神奇。这大约一千户人家就是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从高处看,这些木房子是一个非常漂亮的风景。我很疑惑,村民把房子建在半山中,他们怎么出入呢,难道大多都完全自助自给?我空手走了那么一小段山路,已经是气喘吁吁了啊。苗寨的街名似乎叫“游方街”,游方这次词倒很早听说过,是苗族年轻人谈恋爱的一种方式,但是目前这条街也已经完全变成和别的古城一样贩卖工艺品的街道,当然,这些工艺品也并不是苗寨所产,超市老板娘就说了句“这里什么都没有,除了糍粑是他们本身的!”只是对糍粑没有兴趣的我,也没有去尝尝他们唯一的特色。

苗寨的山路很陡,很破烂,都不知道能不能算路,毕竟,这不是游客走的路。村民住的吊脚楼,也比街道上的店铺和酒店破旧一些,而且散发着兽粪的异味。只是即使走在路上的村民,老老少少的女子都头带一朵花,让我想起“他们对美有一种执着的追求”这句话来。

吊脚楼其实就是木房子,外形跟以前所见的普通农家屋没有明显的区别,据西江苗寨博物馆导游的介绍有三个特点:一不用地基,二不用图纸,三不用一钉一铆。这三个特点确实让吊脚楼有了奇特之处,但我严重怀疑,是否是当年的苗寨民众不懂画图纸,不懂打地基,而且没有钉铆这些物品。不过,虽然单座吊脚楼不显特别,但是整个村寨,这会让人感觉一种壮观,古朴的美丽。

西江苗寨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规矩就是,对惩罚是“四个一百二”,即一百二十斤酒,一百二十斤糯米,一百二十斤肉,一百二十斤菜。这个惩罚,我们最早是发现在村头的一个告示,村民如果引起山火,即以此惩罚。后来在一些苗寨的寨鼓等处看到,告示这些神圣的东西不可随便敲,否则要罚“四个一百二”。于是我便想起我所看到“民风彪悍”的帖子,也许游客真是触犯了人家的一些民风,那些在我们看来什么都不是的他们的神圣,于是一定要求赔偿钱物用于祭祀,游客则以为人家是刁民。

苗寨的人也是淳朴之人。当我沿着山路而上的时候,碰到马匹迎面而来,我便很礼貌地散开,结果牵马人以为我害怕,便牵着马走在路地旁边,离我远远的。当我们12点买了1点的回程车票的时候,便跑去吃东西,结果12点40多车就要开动了,我们拦住要走的车,结果老实巴交的司机和卖票的工作人员把另两个下一班车的人请下车,而且在那两人一再表示不愿意下车的情况下,司机一不愿意超载,二也没让我们再等下一班车。他们是我见过最按牌理出牌的人。

贵州的吃

网上描写了贵州非常多吃的东西,只可惜我就一个广东人的胃,离开广东就坚决不适应。当第一天吃贵州出名的酸汤鱼的时候,还觉得新奇,到最后,听到酸汤鱼,我就开始反胃了。所到之处,都是习惯酸辣的味道,而我,却极为不适应。镇远和西江的猪肉很香,比一号土猪土得多,于是,我吃得最香得菜,便是豆豉蒸排骨。在西江吃了一个特殊的野草,有点甘苦味道,很好吃。贵州的小吃没吃惯,米豆腐,烤土豆等一概无法欣赏。

贵州的住

不知道是物价飞速上涨,还是贵州住宿消费不低,总之,贵州的比我想想的偏贵,可能也是国际酒博会期间吧,贵阳的7天基本要187块大洋一晚,镇远和西江街上的正规店也要120块大洋网上,农家屋倒便宜很多,只是正好处于干旱区,西江那些农家屋都没水,这是万万不能接受的。不过,所住酒店都还算干净。

贵州的穷

穷,是淳朴之外,贵州给我留下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在贵阳的街头,我看到很多背着背篓的人,曾经在电视上看过四川那边有这种“背二哥”,也许地处西南的人有一样的习惯。我始终想不明白,背能背多少东西,又得用多大力气啊,用个小推车也好啊,不知道是何缘故呢?或许很多山路是只能用背吧。西江的村落里的人外形即看着很穷,甚至今生第一次看到穿草鞋的人,连马都瘦得可怜,因为山路陡峭,马一趟也只能驼一点点东西,当我听到马儿停下来大口喘气的时候,我真实感觉到自己的心痛。是的,这是我第一次外出一直感到心酸的地方。祝,这里的人民幸福。

桂子花开

“桂子的馨香迎接你的到来,也许我就是与桂花有缘吧,八月桂花香呢……桂子花开起来也可以那么灿烂,虽然花儿那么小,我是如此地兴奋,兴奋得顾不得公德,采下一包一包的桂花往信封里塞,我是多么希望我的亲朋好友分享我的喜悦。”

这几天,走过小区花园旁时,总有阵阵淡淡的花香飘过来,淡雅的清香,我喜欢的,所以即使是匆匆赶去上班的路上,我也会在此放慢脚步。这是桂子的花香,原来那几株小小的四季桂不知道什么时候已开满了清香。

对于桂子最早的回忆,是在读高中的时候。我们高中部的新教学楼花圃里种了几株小小的桂子,我的教室在三楼,有时坐在窗边,就能隐隐闻到桂子飘上来的清香,很喜欢。当年有些惊讶那么小的桂花,竟然能够香飘那么远。高中的生活很单调枯燥,因此,就这淡淡的小花香似乎也给了我莫大的满足,也给了我和好友很多幸福的话题。

而真正与桂子结缘则是在那个名唤“桂子山”的校园。还清晰得记得那年暑假为高考失利而痛苦万分,也记得无奈得开封“桂子山”来的录取通知书,那么清晰地记得其中有一句话“桂子的馨香迎接你的到来”,仅仅这一句话安慰着当时痛苦而唯心的我“也许我就是与桂花有缘吧,八月桂花香呢”。

到了桂子山,我才知道什么叫“桂树”,也才知道桂子的品种是如此得多:金桂,银桂,丹桂……也才知道桂子花开起来也可以那么灿烂,虽然花儿那么小,我是如此地兴奋,兴奋得顾不得公德,采下一包一包的桂花往信封里塞,我是多么希望我的亲朋好友分享我的喜悦。印象最深的是“桂花道”,这是从东区宿舍去西区教学楼或者图书馆必经的一条不长的路,两旁修剪着还算整齐的桂树,是我四年里走过最多的一条道。“桂花道”上的桂花是每年9月开始开花,初始是淡淡的清香,随后慢慢加浓,最后每次都浓郁到我不能接受,我也才惊讶淡雅的桂子也可以浓香得如此放肆。而这满树满树的桂子花也总是在某个清晨被一个大卡车拉走,去继续他们的使命。因此,这浓郁的香味每次都戛然而止,而每次,我也都久久才能回过神来。

还记得东门外那一碗一碗浓香的桂花糊。想起那些没有电脑的岁月,晚上总是往东门外跑,很多时候什么目的都没有,最后只为了吃一份锅贴,桂花糊,或者是称半斤瓜子豌豆。桂花糊是我进入桂子山才知道,而离开桂子山则再没见过的东西,现在想到冬日里捧着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桂花糊,依然觉得很诱人。

离开桂子山已是经年,平日的压力不曾让自己有更多的回忆。只是今晨忽然闻到久违的馨香,钩起种种关于桂子的幸福回忆。

美丽的故事,美丽的忧伤——读《边城》

“从文先生用极尽美好的简单语言描绘极尽美好的善良人物,最终却安排了人物的悲欢离合。先生是觉得真实的人生总是有残缺的么?”

在少年喜欢散文的时候,陆续看过一些现代作家们的散文名篇,只是,文章内容已随年岁的增长早已模糊,却只记得自己没有喜欢那些宣传很多的鲁迅、巴金、冰心等人,而是喜欢周作人、沈从文等人,喜欢他们淡雅的文风、百般的感情,不着痕迹。

《边城》,沈从文的名作,也是少年时就知晓的,也听说过凤凰因了沈从文而为外人所知。不知为何,年少时一直不曾去触碰这本书,却是很想去凤凰那座小城看看。再后来,渐渐地听闻很多关于凤凰不太愉快的事情,于是,当我步至凤凰旁边的张家界,还是决定不再前往。因了张家界里一些跟传闻里相似的不愉快,不想将“土匪”与想象中的凤凰的美好有所沾染。

真正捧起《边城》这本小书,青春已不在了,或者潜意识里,我以为,这是一本中年人才能看懂的书?全书不长,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语言用的是带着方音没有过多修饰的句子,场景是乡下人熟悉的小河小溪、渡船、龙船,人物是几个淳朴的乡里人,渡船老人、翠翠、顺顺、天保傩送兄弟,马保和路人甲乙丙丁,主要故事是天保傩送兄弟同时爱上翠翠,却阴差阳错,善良的渡船老人或者说翠翠无意伤了天保,天保被水淹了,而翠翠心意所向的弟弟傩送虽然依然“不要碾坊,要渡船”,却选择了离开。虽然是极其简单的故事与人物,我心底里却泛起层层的愁丝。

《边城》里的人也好,物也好,都是极尽美好,不沾一丝的世俗陈染,像渡船老人,因有了官粮,所以无论如何也不肯收取船客的船钱,即使是追上一段山路,也是要还的。要是实在还不上的,就买了当地烟草,存于身边,散给客人。又如顺顺,无论对穷人富人,都极尽豪爽,慷慨解囊,对天保傩送两儿子要求则是极端严格,比下人干的活还要重。即使是写到妓女,也是有情有义的。然后就是这样一个美好场景里,生活的美好人物,却要与悲剧收场。或者一开篇,翠翠的身世就预示着翠翠的悲凉,父亲既要爱情,又要名誉,于是自己先服毒自杀了,母亲舍不得肚子里的翠翠,却舍得襁褓中的翠翠,跟随父亲的脚步去了。幸而翠翠有善良的祖父,给了她百般的爱,让她奇迹地活下来了。翠翠一定是一个美丽的姑娘,因而才能得到天保傩送兄弟的爱,或者年少的翠翠还不懂得爱,只是模糊对傩送有所好感,因此间接拒绝了天保,她是直至祖父死了,才感知祖父对天保之死的内疚,或许,如果翠翠爱的是天保,天保真不会死去?但是人生怎么会有假设呢,年少的翠翠不过是按自己的心思而走,爷爷也不过是溺爱翠翠。傩送至情至性,虽然心系翠翠,但他怎么又能忘记哥哥的死去,他心里把哥哥的死和渡船老人含混不清的态度联系起来,有所怨恨,又或者,他恨的是自己,他要是不在哥哥表白之后再去表白,哥哥会选择离开后死去么?离开,是选择逃避吧。或者这个悲剧是必然,祖父老了,自然要离世的,何况老了还一下承担过多心事。傩送离开,也是一个善良的人不能面对煎熬的逃避,那么翠翠的等待,能有结果么?

从文先生用极尽美好的简单语言描绘极尽美好的善良人物,最终却安排了人物的悲欢离合。先生是觉得真实的人生总是有残缺的么?

你不像广东人

“……再想想周围的广东人都被说过不像广东人,于是顿悟:身边者,只要是广东人,都一定会被形容成“不像广东人”的,因为这些人心目中的广东人形象就不是广东人嘛。”

似乎频繁听到“你不像广东人”这句话是毕业到深圳工作的时候,其实当时的环境广东人并不多,有个广东本地人还挺稀罕的。不过“你不像广东人”其实是让人挺矛盾的话,这个话应该是夸张被形容者,在非广东人眼中,广东人是很丑,说普通话特别别扭的人。我还印象非常深刻地记得某次区里的新老师培训,一个在我看来长相平平的人非常高傲地说:“我才知道说我不像广东人是夸我”,大概是这个人的相貌与其态度偏差非常大,所以让我印象深刻,因此觉得“你不是广东人”这句话甚是好笑,我是一个相当有自知之明的人,一直也以为人家这样形容我,说的是我的普通话在外省人看来还凑合。

其实我一直还是觉得自己长地“挺像广东人”的,但是我的老师教了我两年都还以为我是湖北人,我隔壁宿舍的人也以为我是湖南湖北人,还有一次碰到一个人猜测我是哪里人时,第一句话就是“反正你肯定不是广东的!”,口气绝对的肯定,我笑呵呵说我是广东人时,同桌吃饭的另一人也极其惊讶“你实在不像广东人!” 我就纳闷了,不知道自己哪里就“不像广东人了”。

再次工作后,发现有个别极其鄙视广东人的同事,她口中的广东人我是不认识的“鼻子很大,嘴唇是翻出来的”,然后还要加句“我妈妈说广东人都好丑的!”不是因为我是广东人听了这话不高兴,而是什么时候广东人就长成那样的怪物了?我只知道广东人瘦,黑,额骨高,眼眶深,个子矮。想想历来的天台都是极其丑化广东人的,舞台上的角色都是完全不像广东人的小丑,那些没出过门的北方人当然也只有小丑的形象了。想起这个极其鄙视广东人的同事说一个长得非常典型粤西形象的女生“你不像广东人”,再想想周围的广东人都被说过不像广东人,于是顿悟:身边者,只要是广东人,都一定会被形容成“不像广东人”的,因为这些人心目中的广东人形象就不是广东人嘛。

今天偶遇一同事师弟,几人相约吃饭,师弟竟然问我是不是四川的,看着他很诚恳夸张我,虽然我明确知道我皮肤不好,也不灵气,但是被人夸张,到底是很虚荣地高兴,因此想到“你不像广东人”这个话题。

FAVOLOVE编者注:本文所析观点仅作读者参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脱缰的灵魂——读《在路上》

 “垮掉的一代,这个形容是极好的,他们是一群追求真实灵魂,而又无法控制自己灵魂的人。只是,叛逆,刺激,疯狂,怕也是无法拴住灵魂,唯独读书写作给他们带来一点点自我的肯定。虽然他们甚至有些邪恶,但是,他们的不羁,他们的才华,也不是几个世人能达到的。在路上,脱缰灵魂的另一种人生。”

《在路上》一书,读得很是辛苦。评论者吉尔伯特·米尔斯坦评论这本书时有一句话是“注意力变得支离破碎,敏感性变得迟钝薄弱的时代”,而我就是在支离破碎的时间里,用支离破碎的注意力读完这本书的。原本,我很无知地以为,茫然不知所措,没有信仰的我像当年“垮掉的一代”那样,读完这本书,再一次证明,无知是多么地可怕。 我想,我是没读懂这部巨作的,虽然我很认真,很缓慢地进行阅读,即使是支离破碎的。是的,我不曾知晓美国的历史,对其中的人文精神更没有任何地接触,生活在完全另一种文化下,了解的只是很表皮的东西。

在路上,确确实实描写的是在路上的故事,里面只是一个个横穿美国大陆的经历,几乎不曾有所停留。它与我所有曾经认知里的旅游或者探险故事都不一样,我曾经认识的故事的着重点是“目的地”,是为了到“目的地”去看风景,探险,而这本书展示的是实实在在的“在路上”,主人公们狂躁地希望上路,搭便车也好,自己开车更好,一直在车上,不停歇。而开车的时候,最希望的是发疯一般飙车,极限地挑战迎面而来的大车。他们贫困潦倒,虽然主人翁之一,也就是作者本人,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但因了他们的狂妄不羁,不停上路,所以只能做着最底层的工作,拿着基本不能养活自己的收入,因此为了他们管不住的灵魂,也为了“在路上”,他们也会干起偷车的营生,或者说偷鸡摸狗,在他们眼中,没有世俗的善恶之分,或者说他们以世俗的“善”做对为乐。在路上的时候,他们经常衣衫褴褛,蓬头盖面,食不果腹,但他们却对这种极速在路上赶,几个志同道合的人讲述自己奇异的经历为乐趣。

在路上,还有一个笔墨很重的部分,即是女人,主角狄恩是离婚两次,结婚三次,有四个孩子,但是身无分文,索尔也是离婚之人。而在路上,他们沾染了无数形形色色的女人。性,似乎成了他们的不懈追求,也成了他们仅有的乐趣之一。但是他们又不愿意为女人所羁绊,像狄恩,前后几个人都请求他留下,给他生孩子,他却控制不住自己不停上路,最后,他甚至可以抛下每次和他一起“在路上”的高烧的索尔,自己独自在路上。

他们恶习重重,酗酒,吸毒,找女人,但他们也都一个共同的爱好,读书,追求高深的信仰,或者说只是追求心的向往,所以,其实他们都是一群疯子般的作家。

我试图去理解这个自传式的小说,确实,不同的人文环境,和我浅陋的人生阅历,我是无法读懂这些脱缰的灵魂的。只是,我忽然想起那段不堪回忆的痛苦经历,那个时候,我唯独是在铁路上,可以暂时做一个无心的人,又或者说可以真实放肆地泪流满面,所以那个时候,我喜欢“在路上”。我的这种心境,与作者们的在路上的心境是否有一丝丝触类旁通的东西呢,他们是不是在家或者任何一个停歇的地方,灵魂无处可放,于是只好不停地奔波于路上,也许,他们以为,不停奔波,最后就能找到让灵魂回归的地方,但是却总也不能够,只有继续上路。即使在路上,脱缰的灵魂也狂躁不安,只有以飙车、音乐与中途站的女人来暂时安慰?

“垮掉的一代”这个形容是极好的,他们是一群追求真实灵魂,而又无法控制自己灵魂的人。只是,叛逆,刺激,疯狂,怕也是无法拴住灵魂,唯独读书写作给他们带来一点点自我的肯定。虽然他们甚至有些邪恶,但是,他们的不羁,他们的才华,也不是几个世人能达到的。 在路上,脱缰灵魂的另一种人生。

——2012年12月21日星期五下午读完此书,心中很是感慨,却无法言语,为自己的空洞羞愧万分。

摧残,以贞操为名——观《青楼姊妹花》

“原来女子在哪个国家,地位都是低下的,一个被强暴的女子,不单得不到同情,在中国,那就是身体脏了,在外国,就是让家庭蒙羞的“荡妇”,真是可悲。得道的修女们,自认为上帝的使者,不过是迫害女子的刽子手而已。”
“……在我一个远离影片文化背景的人,都觉得这是真实得完全没有高于生活的故事,为什么这些迫害过女子的人都没有勇气承担责任呢。”

《青楼姊妹花》,原片名为The Magdalene Sisters,我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翻译,虽然名字挺好听得,但翻译得却是很不恰切,因为这并不是讲青楼里的故事。而且这个片子本身是讲被歧视与压迫的女子,翻译成“青楼”,似乎违背了影片的意义,相反,恰好是站在片子要批判的教义那一边。

曾经,我真无知地以为,只有传统的中国,才把妇女的贞洁看得比人命重要,只有中国,才有那么多妇女悲惨地被“贞洁”折磨。看了The Magdalene Sisters青楼姊妹花,我才知道,原来我竟是那么无知。被基督教掌管的英国,对女性的贞操看得也是高于一切。

片中主要讲的是一群被社会遗弃的“荡妇”,在修女的掌管下,没日没夜地洗衣服,诵经,体力和精神均是超负荷地运转,那样,他们就可以洗涤自己“肮脏”的灵魂了。三个主角,所谓的 “荡妇”,一个是在被人的婚礼上,被自己家表哥强暴的Margaret,一个是在学校里,经常跟男生调笑的Bernadette,一个是未婚生子的Rose。Margaret非常伤心难过被奸污了,然而第二天一早,她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被父亲叫来的一辆车接走,送进了修女把关的寄养院;Rose生下孩子,信教的她万般羞愧,想让父母看一眼孩子,但是却被孩子和教父骗得签下把孩子送给别人的协议,而她则被丢到寄养院。他们三个人是同一天被送到这个“异类”的年轻女孩们的地狱,Margaret还以为搞错了,听完修女的话就准备走了,Bernadette和Rose也表现得相对叛逆。刚开始,Margaret想逃跑,却正好碰到一个逃跑回家,却被父亲扭送回来的人,这个人声嘶力竭地叫着只想回家,而父亲却让她记住:她让全家失去脸面,这个寄养院才是她的家,回头还对惊恐看着他的其他人大叫“荡妇”。这种亲情与“贞操”的选择让人觉得绝望与恐惧。而把持的修女对这些女子的操控更是让人发毛:把逃跑的人长发剪去,为的是让她们不再骄傲,包括桀骜的Bernadette被剃过,虽然她挣扎得眼睛都受伤了;让他们光着身子,比谁的乳房大,谁的小,谁的阴毛多,当这些女子无助地站着,而一个智力较为低下的人控制不住自己哭了,跟修女们之前阴森的笑声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这些女子无休止干活,并且相互之间不能说话,从而隔绝他们的思想……修女们做的一切,似乎都那么真实,本来,这个寄养院就是真实的。而作品安排的也只有三个女子一再挣扎,逃离,Bernadette一再想到逃离这个地狱,不惜牺牲色相,但她费尽心机,依然没有逃离,反而受到深深的惩罚。当Margaret发现教父并不是那么神圣,甚至有奸情时,她把一些刺激的药物混在教父的衣服里,导致教父在一个游行难受而脱光衣服。而Margaret最后的离开,也仅此是弟弟这个亲人来接她,离开寄养院的理由很简单,就是有亲人接走,这正说明,这些人都是被家人遗弃的。最后Bernadette和Rose也因Margaret的离开,和对修女们没有人性的欺压,而绝地反抗,最后幸运逃离,最后,他们都有比较完美的结局。但事实上,更多的人是终老在这个寄养院,没有任何一个人同情,或者多看一眼,只有孤寂地离开,更悲惨地,是如配角那般,被丢到疯人院,最后恐惧而死。

这个片子故事很复杂,但我却只是片段地记得Margare被送父亲遗弃,弟弟接她离开,修女强行给Bernadette和另一个配角剃头,Bernadette抗争得满眼是血,修女们以羞辱这些女子为乐,去比较他们的乳房,阴毛等这几个情节。就这么几个简单的情节,就可以让人毛骨悚然地想到,当年这些人也因为“贞洁”,掉了几层皮,下了几次地狱。原来女子在哪个国家,地位都是低下的,一个被强暴的女子,不单得不到同情,在中国,那就是身体脏了,在外国,就是让家庭蒙羞的“荡妇”,真是可悲。得道的修女们,自认为上帝的使者,不过是迫害女子的刽子手而已。

据说这部电影遭到了梵蒂冈教廷的严厉谴责,梵蒂冈广播电台甚至说影片将天主教廷比作了塔利班恐怖分子,并批评电影节的评奖,“将最高荣誉授予《The Magdalene Sisters》是评委会写下的最无礼、最悲剧性的一页”。在我一个远离影片文化背景的人,都觉得这是真实得完全没有高于生活的故事,为什么这些迫害过女子的人都没有勇气承担责任呢。

这是唯一一个我自己坚持看了两遍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