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一种伤痛与放肆——《麦田守望者》

世俗的美好就是他不满意的对象,无处发泄的精力只好挑衅地找个出口。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一种年轻的蛋疼。年轻,总会伤痛的,青春,是残酷,是放肆,其实,回头再想想,不是每个人都有权力放肆自己的青春。能有伤痛与放肆的青春,亦是一种幸福。

说来也奇怪,《麦田守望者》才翻了几页,我便盲目地以为这个小说与电影《苹果派》相通,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对美国知之甚少,难得看到两个都是讲中学生的故事,而且还有相同的生在中产阶级家庭里的叛逆与那个年纪对“性”的一种好奇。事实上,两者并没有更多的相同之处,麦田守望者发生在更久远的上世纪50年代,那个年代的美国青年人似乎更迷茫,伤痛,努力地用奇特的外表和满口的脏话来彰显自己的个性。

霍尔顿是一个对一切都不甚满意的家伙,他叨叨地告诉你被潘西中学开除后几天发生的故事,就三两天的故事,他唠叨了几百页,可见他多能叨叨: 叨叨他在潘西中学里看不惯的假模假式的人,假模假式的事; 叨叨他与出租车司机讨论中央公园里鸭子的问题; 叨叨他在几个酒吧里看到各种假模假式的曾经认识或者陌生的人; 叨叨他假模假式的女朋友萨丽; 叨叨甚至让他可怜的妓女和可恶的皮条客; 也叨叨他怀念的已经过世的弟弟和惹人怜爱的小妹妹,还有让他心生爱慕的与他一起下棋的琴,这三个他唯独没有用上“假模假式”的人,是他心底里的柔软吧。

霍尔顿,这个十六岁自认为是成年人的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心生厌烦,所以他对妹妹的质问“你不喜欢正在发生的任何事情。”时,除了不停说“我喜欢,我喜欢,我当然喜欢”外,找不出一丁点有力量的证据来说服他年仅十岁的小妹妹。当然,霍尔顿的对一切的厌烦不是因为受到根深蒂固的迫害,从世俗的眼光来看,他生活得非常美好:他生在中产阶级家里,父母能让他读著名的潘西中学,能让他用上真皮皮箱,能让他有钱挥霍;他有关爱他的老师,同学,父母和兄弟姊妹,甚至女朋友。但是他就是不厌烦,甚至可以说,这些世俗的美好就是他不满意的对象。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一种年轻的蛋疼,年轻的旺盛精力无所挥霍,又因为不愁柴米油盐,就轻易演变成一种对物质追求的鄙视。年轻,总会伤痛的。

还记得我的中学,那个正流行港产片“黑帮”“古惑仔”的年代,我周围一群又一群荷尔蒙分泌过剩的少年,学着电影里拉帮结派,这些“干部子弟”,因了管教的原因不曾砍人打群架,但其它一些释放精力的事情一件不少做:用足球砸黑板,玻璃窗,“八大金刚”甚至徒手比试拔掉铁窗里的铁杆儿;逃课,抽烟,喝酒,谈恋爱;蹦跳眩晕的霹雳舞……这些少年让老师家长一次又一次抓狂,甚至以为他们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劳改场!现在多年已过去了,当年的少年已经成为一个个成家立业的中年,甚至不少事业有所成,他们回想当年的种种,是不是只觉得那只是年少的一种放肆?

霍尔顿,虽然对一切的一切都不满意,然而对妹妹菲比,却装着满满的爱,妹妹的任何一个眼神,动作在他看来都是美好的,甚至想逃离的时候,也只想着跟妹妹话别,妹妹该是他青春年少的莽撞里最为温柔的一块吧。

想起大学校园里,有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写歌者,这人,给当年的同校的我们带来非常多美好的回忆。毕业多年后,无意间看到此才子的故事,才发现,原本的他,也是个浪子,读高中时的他,跟着“兄弟”一次又一次打架斗殴,一次拉着刀往外冲出去的时候,妹妹拉住了他,眼泪与哀求喝住了他前行,也因此挽救了他。妹妹送他一把吉他,希望他冲动的时候弹唱写歌,果然他做到了。当他上了大学,开始恋爱放肆的时候,因为恋爱的爱恨情仇,差点又让他抡起了拳头,还好,晃动在他眼前的妹妹让他抑制住了冲动。想来,这个才子的青春年少也是放肆的,只是再放肆,再热血,心底里总有一份柔软,那种血脉相连的柔软可以抑制一切邪恶的莽撞吧。只是,这个才子不如霍尔顿幸运,他的妹妹因为一场车祸永远离世。只是,我想,心底的温柔不会因为阴阳两隔而减少。

看豆瓣里一个人的评论说:“有一段时间甚至有人为此类文艺作品起了个类型名称,叫做“残酷青春”。简直没有比这更无赖的词了:什么叫残酷青春?老年残不残酷?残酷到人们都懒得理会它的残酷。童年残不残酷?残酷到都孩子们都无力表达它的残酷。更不要说倒霉的中年,残酷到所有人的残酷都归咎于它的残酷。所以说到残酷,青春哪有那么悲壮,简直可以垫底。”

我是极其不赞同这段话的,我以为,残酷的确实就只有青春。童年不残酷,童年是人一辈子总最最美好而且本身没有思想的年纪。老年,已经豁达到坦然面对一切,所以,在他们,没有残酷。中年,是最最倒霉,但是中年已经过了荷尔蒙分泌过剩的年纪,他们已经变成了霍尔顿眼中的“假模假式”的人了:他们假模假式地说话,做事,假模假式地与人交往,假模假式地喜欢着一切社会中认为是好的东西……是的,这个社会把大多数人都变成假模假式的虚伪人,心甘情愿地追求着脚踏实地的世俗利益。唯独青春,唯独这自认为有了思想的年轻人,还没有被社会改造的荷尔蒙分泌过剩的人,他们批判性地面对一切,但是他们又渺小地连自己都做不了主,他们只有自虐似地把自己装扮成与众不同,尝试着世俗一切不赞许的行为:抽烟喝酒谈论性,甚至是逃课打架斗殴。他们只不过是不满意被包围的一切,无处发泄的精力只好挑衅地找个出口。他们心不甘情不愿,却如一头困兽不知道如何是好,所以,残酷的只有青春。

青春,是残酷,是放肆,其实,回头再想想,不是每个人都有权力放肆自己的青春。只有生在中产阶级家庭里的青春,他们衣食无忧,又无太多家族所羁绊,才能这样放肆。试想,位高权重家庭里的青春,除了规矩,允许造次么?贫困家庭里,不说年少,或者童年开始就要为三餐分忧了,他们又如何能放肆?能有伤痛与放肆的青春,亦是一种幸福。


版权声明:
本文是本网FAVOLOVE原创作品,版权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
如需转载或摘编,请发信到support@favolove.com申请。
经授权后在使用本文时必须注明“来源:FAVOLOVE.COM”字样,并添加原文链接:
http://www.favolove.com/the-catcher-in-the-rye-reading-notes-232/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